伊人宅男网,在线伊人网,午夜伊人福利 -2023全网在线信息综合网

鄭州大學

【獻禮黨代會 學科展風采】守正創新,奮力創先,打造工程水災變防控學科高峰

發布時間:2025年01月16日 信息來源:?規劃與學科建設部 黨委宣傳部 水利與交通學院

【獻禮黨代會 學科展風采】守正創新,奮力創先,打造工程水災變防控學科高峰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鄭州大學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這是在學校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服務支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為迎接黨代會召開,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落實學?!皠撔峦黄颇辍敝攸c任務,講好學科創新故事、展現學科發展成果、營造濃厚學術氛圍,特推出“獻禮黨代會 學科展風采”專欄。本期帶領大家一起領略水利工程學科的風采。


學科帶頭人寄語

鄭州大學水利工程學科秉承并發揚“板凳功夫”和“釘子精神”的優良傳統,借助河南地處黃河、長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區位優勢,面向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堅持多學科專業相互交叉融合、多層次人才培養并行,為我國水利、土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培養了萬余名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經過60余年的發展,學科已形成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完善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在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新的發展階段,水利工程學科將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面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水安全保障重大戰略需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統籌利用各方資源,建設以工程水災變防控為特色的科學研究基地,形成新時期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體系和模式,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型人才,打造工程水災變防控學科高峰,推進水利工程學科高質量特色發展。

王復明院士

胡少偉教授

歷史沿革

水利工程學科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鄭州大學水利工程系。1959年6—9月,水利工程系在首任系主任戴宗信教授直接領導下,全面開展工作,積極投身于水利領域的發展與建設。1963年鄭州工學院成立后改為鄭州工學院水利工程系,1992獲批水工結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獲批水利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獲準設立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經過60余年的發展,水利工程學科已形成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學科涵蓋水工結構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利水電工程、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工程安全與管理、水利信息技術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水利水電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等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科歷史沿革

發展現狀

學科聚焦我國水安全保障戰略需求,著力布局“3+X”方向架構,在基礎設施水災變防控與修復、工程結構水損傷演化與性能提升、水工程系統安全運行與調控3個傳統優勢的研究方向上持續發力,力爭實現國家級重大項目和國家級科研獎勵新突破,同時增設“水災害和諧防控與智慧管理”具有顯著多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完善工程水災變防控學科體系。

為整合學科資源,提升學科優勢,鄭州大學成立水利工程學科建設創新中心,圍繞水利工程安全保障與智能運維、地下工程災害防控與韌性提升、涉水災害鏈式動力機制與智慧防控等主攻方向進行布局,依托鄭州超算中心、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相關研究平臺,推動跨學院、多學科力量集聚和交互探索,實現核心共性關鍵技術的突破,構建工程基礎設施“設計—建設—運行—維護”全生命周期的水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體系,培育國家級科技獎勵、國家創新團隊和國家級領軍人才,引領新一代高素質水安全科技人才培養,打造“工程水安全保障”科技創新高地和會聚型學科高峰,助推水利工程學科躋身世界一流學科行列。

建設成果

黨建引領,帶動學科全面發展

學科堅持價值引領,聚焦水利工程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把方向、抓隊伍、管人才、促科研,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學科發展。曾獲批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水利院校德育工作優秀獎(2次),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優秀志愿服務團隊,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品牌(2次),獲評河南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河南省樣板支部、河南省五四紅旗團支部、河南省五好關工委等省部級榮譽稱號;學科師生先后榮獲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寶鋼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3人)、河南省文明教師(2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五四青年獎章、河南省高等學校共產黨員標兵、河南省文明學生(2人)、河南省首批大學生創新之星(2次)等國家級、省部級榮譽100余項。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河南省五四紅旗團支部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品牌

(二)立德樹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以國家“雙一流”大學建設為導向,突出以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工程創新實踐能力提升為目標的研究生實踐平臺,提升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水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均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其中,水利水電工程為國家特色建設專業。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為河南省一流本科建設專業。2021年以來,學科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二等獎1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二等獎各1項;獲批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2門、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1門;出版專業教材7部;學生獲得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賽冠軍、互聯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科創競賽獎勵20余項。

依托水利工程學科,建設鄭州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積極探索以水利學科為主干學科,土木工程和生態環境等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機制新模式,著力構建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系,培養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高層次戰略人才,服務全國水利土木相關行業。卓越工程師學院將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和壩道工程醫院與相關企業的優勢,形成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強大合力;將強化協同聯動,通過對人才培養、培訓研討、科普交流、國際化交流進行布局,提升雙方科研教學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將對接學校的一流建設項目,尤其是為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為一流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一線典型案例。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學生競賽獲獎

學科與英國拉夫堡大學簽訂了“鄭州大學—拉夫堡大學雙碩士學位項目”合作協議,與美國代頓大學簽署了學術合作備忘錄協議,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立了穩定的人才培養合作關系?!笆濉逼陂g,學院先后有77名本科生赴國外大學進行訪學交流,5名碩士研究生赴英國拉夫堡大學攻讀碩士雙學位,4名碩士研究生赴國外科研院所進行短期學術交流,7名博士研究生赴國外大學中長期訪學交流或聯合培養,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累計30余人次;2021年以來,先后選派120名優秀本科生和20余名優秀研究生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意大利那不勒斯費德里克二世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中長期學術交流,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國際視野,推動了學科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進程。

本科生境外高校短期訪學

(三)關鍵支撐,強化師資隊伍與平臺

依托水利工程學科建設創新中心,聚焦工程水災變防控特色,已形成了一支以王復明院士為帶頭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目前學科共有教職工26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人才計劃領軍人才及國家人才計劃青年人才等其他各類國家級人才10人,河南省各類高層次人才40余人。擁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3個,河南省高??萍紕撔聢F隊6個。2024年度,1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7人入選“2024年度影響力排行榜”。

學科擁有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4個: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重大基礎設施檢測修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水利與環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10個:地下工程災變防控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黃河實驗室(河南)、教育部纖維復合建筑材料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工程材料與水工結構重點實驗室、河南省水循環模擬與水環境保護國際聯合實驗室等。

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

(四)創新驅動,提升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

經過60余年發展,水利工程學科目前在基礎工程隱蔽病害診斷與非開挖修復、纖維復合材料制備及結構性能提升、輸調水管道研發與檢測修復、流域水環境與生態治理關鍵技術、洪澇災害防控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先進水平,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際非開挖學術研究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70余項。2021年以來,學科獲批“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0項,河南省創新群體、卓越青年創新群體、河南省杰青基金、河南省重點研發等省部級科研項目61項,牽頭獲批“黃河上游干流庫壩群段多災種應對關鍵技術”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取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歷史突破;高質量成果不斷涌現,在Nature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發表論文700余篇,出版專著25部;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牽頭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勵10余項。

河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證書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現場調研

在社會服務方面,積極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服務社會建設:王復明院士創建的工程醫院發展迅速,目前全國已成立80余家分院,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網絡化“工程醫院體系”,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及產科教創新融合的典范;積極參與鄭州市“7.20”災后道路隱患排查與應急處治,快速排查城市道路與管網2180公里,發現并處理道路塌陷隱患1219處,有效減少道路塌陷事故發生;針對黃河上游干流庫壩群段多災種應對關鍵技術難題,胡少偉教授組織團隊協同開展“災害識別—精準監測—精確預警—綜合評估—高效救援”全鏈條研發,建立的“多災種智能救援指揮決策支持系統”,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等聯合開展的“應急使命·2024”超強臺風防范和特大洪澇災害聯合救援演習中推廣應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筑牢公共安全基礎。

壩道工程醫院分布圖

鄭州市“7.20”災后道路隱患排查與應急處治

(五)國際交流,提升學科聲譽

學科積極拓展國際化教育合作渠道,提升國際化協同育人工作水平,全面推進國際化交流工作。先后與20余個國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美國德克薩斯州交通研究院(TTI)和Dynatest國際有限公司先后聯合組建了河南省非開挖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與英國拉夫堡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韓國漢陽大學合作建立了河南省水循環模擬與水環境保護國際聯合實驗室。

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河南省水循環模擬與水環境保護國際聯合實驗室

學科積極承辦國際學術會議及交流活動。先后承辦了道路養護新型材料與技術創新國際研討會、地下空間開發與非開挖技術創新國際高層論壇、2018年人工濕地水處理及土壤修復高級國際研修班,主辦了2023年“鄭州大學研究生國際學?!c交通分?!?,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海內外眾多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院士、教授進行講座和報告。

2024年8月,主辦第十屆水利、土木工程國際學術會議暨工程安全與防災論壇,來自世界各國40多所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200余名代表共同交流工程安全與防災減災領域的前沿研究進展。2024年9月,由鄭州大學水利與交通學院、英國拉夫堡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國際多災害智慧減災大會(Smart Informatics and Multi-hazard Reduction,SIMR2024)在英國拉夫堡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十多個國家119所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192名代表出席此次會議。

通過多次舉辦、承辦高質量國際會議,加深了鄭州大學與國內外工程安全與防災減災領域相關單位的合作與交流,提升了我校水利工程學科的國際影響力,為水利工程學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十屆水利、土木工程國際學術會議暨工程安全與防災論壇會場

第一屆國際多災害智慧減災大會主辦單位合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