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杯”國家一等獎、中國機器人大賽RoboCup水下作業賽道全國殿軍、《一種用于無人機的減震起落架》第一發明人……這些成績,屬于鄭州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2022級本科生張家碩。從理論到實踐,從輔助到主力,點燃他發明創造之火的,是他對機械的興趣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緣起:仿生撲翼機誕生路
“小時候的我就對機械非常感興趣?!睆埣掖T說,“機械的構造、運轉原理令我癡迷,隨著年齡增長,這份探索欲愈發強烈?!?/p>
進入大學后,張家碩的探索空間更加廣闊。他積極地加入了鄭州大學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深藍科技部、鄭州大學VR實驗室等科研部門。在實驗室,他像一塊海綿般汲取知識,內容從機械傳動到智能控制,從算法調試到硬件迭代……這種跨領域的積累,讓他逐漸在紛繁復雜的技術脈絡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仿生飛行器。張家碩表示:“當接觸到仿生飛行器項目時,我發現之前積累的機械原理與智能控制的知識,如同拼圖般產生了聯結”。
由此,張家碩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仿生鳥類,與飛行器相關。但仿生撲翼機的制作過程并不順利。他憑借自己的經驗進行初步嘗試,卻燒了好幾次模型,有時底板也燒掉了,盡管通過CAD軟件和3D打印做出了外殼和撲翼骨架,但距離起飛依舊有很大距離?!敖涍^排查,最終確定問題出在尾翼的空氣動力學分析上。”他回憶道,“要想攻克這一難題,就必須深入探尋它的內部機理?!睘榱烁咝У亟鉀Q問題,張家碩積極向學長尋求幫助,在破解了傳動系統與力學分析的奧秘后,終于實現了撲翼機的完美飛行。“失敗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然不放棄,用問題意識去發現失敗緣由?!睆埣掖T說道。
在不斷探索發明的道路上,旺盛的求知欲讓張家碩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突破。對他而言,發明早已不是簡單的創造,而是興趣驅動下的執著追求,在這追求下,他正在用行動詮釋自己的熱愛與激情。
突破:在競賽中精進作品
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是張家碩參加的第一個國家級競賽。經過實驗室多次嚴格的考核,張家碩積累了豐富的建模經驗。日常勤奮刻苦的學習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憑借這些,他成功取得了校賽前十的優異成績,并順利晉級省賽。
在即將到來的省賽面前,張家碩認真備賽,充滿期待。比賽中,他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模型修改與構建中,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然而,由于對細節的過度關注,他忽視了對整體時間的把控。當他終于從模型的微觀世界中回過神來,卻猛然發現超時了2分鐘,導致比賽結果失效。這一結果,對張家碩而言猶如晴天霹靂,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他深感震驚與失落,對自己的疏忽和失誤充滿了深深的懊悔。
“當時心里很不甘心”,張家碩坦言道,“在我看來,我的實力遠遠不止于此,我是一個好強的人,從不輕言認輸”。獲得了國賽資格后,他更加仔細認真,在平常的練習中注重對時間的掌握,時刻保持著嚴謹的科研態度,他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斬獲團體一等獎、輕量化設計三等獎以及個人(先進成圖賽道)三等獎多項榮譽。
2023年7月15日,張家碩又一次踏上比賽的征途。在第十七屆“西門子杯”中國智能挑戰賽中他大膽嘗試用自己項目參加比賽,結果只取得了省賽第三的成績。這次比賽讓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團隊合作與創新思維方面與他人存在差距。在一次次的比賽中,他總結經驗、善于反思、吸取教訓,逐漸加強了對力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嘗試更多可能去拓展創新思維,積累實戰經驗?!安灰^度關注成績,要注重如何在實踐中精進作品。”在經歷數次比賽后張家碩總結道。
在一次次競賽的挑戰中,張家碩緊抓每一個成長的機會,讓他不僅彌補了過去的不足,更是在不斷突破自我中,讓自己走向了更遠的地方,登上了更高的舞臺。
閃耀:點亮生活的高光
競賽和學習任務繁忙緊張,卻并未消弭張家碩的生活熱情。他努力平衡學業與生活,堅持興趣和社交,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張家碩稱:“生活不應只有學業,興趣社交能開闊思維,這也是調節壓力的一種重要方式?!痹谶@一理念下,他高效應對學業,閑暇享受生活,實現雙重提升。
足球場上,他與隊友們默契配合,享受著綠茵場上的快樂與激情;志愿服務中,他無私奉獻,“對我來說,志愿活動更多地是承擔社會責任”,張家碩分享道,“大學階段正是投身志愿服務的大好時機,參加志愿活動不僅能幫助他人,也能鍛煉自己”。
并肩作戰的學術競賽伙伴,更是他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存在。他們聚在一起,或分享競賽心得、探討學術問題,或聊聊日?,嵤?,這些交流都讓他感受到友情的溫暖和支持,而那一起熬過的無數個夜晚,用頭腦風暴解決的一個又一個難題,也終將成為他最美好的回憶。
即便時常步履匆匆,他也善于在忙碌中尋找樂趣,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好奇。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他在多個領域都取得優異的成績,同時也收獲充實而精彩的大學生活。
“一切都將柳暗花明,而我絕不放棄……”如今站在實驗室的窗前,張家碩看著那些曾經燒壞的電路板、反復調試的撲翼結構、各種各樣的失敗廢品,此刻仿佛都化作了翅膀,同他那句話一起,見證著他從莽撞少年蛻變到團隊主力,也會見證他未來在圖紙上勾勒的每一道弧線——它們終將在現實的風中舒展,載著實驗室所有人的期待,飛向更遠的天際。(賀天驕 陳寶林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