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天,男,漢族,1963年1月生于河南省南陽市,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6月本科畢業于東北工學院選礦工程專業,1989年獲中國礦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礦業大學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化工學院院長,中共中國礦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3年6月任鄭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劉炯天2009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是我國礦物加工工程學科知名學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固體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召集人,兼任國家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煤炭加工與高效潔凈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礦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委員、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劉炯天長期從事微泡柱分選與潔凈煤技術研究,提出了旋流-靜態微泡分離方法,發明了微泡柱分選設備與工藝,開辟了我國微細柱分選技術體系,開發了煤脫硫與深度降灰工藝,建立了我國第一座超凈煤制備廠與廢棄煤泥利用工程。同時,他還開發了礦物柱分選設備與短流程工藝,把柱分選技術應用于礦物分選,發明了礦物凝聚劑凈水方法,實現難沉降煤泥水的高效循環利用,為煤炭分選與潔凈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劉炯天先后主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國家重點技術推廣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國家“973計劃”項目2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200余篇。其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國家級獎勵4項,授權專利20余項;主編教材4部(其中國家重點規劃教材1部),主持國家精品課程整改與省優秀課程建設各1門。
劉炯天先后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范教師、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教學團隊(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主干課教學團隊)帶頭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十大”杰出專利發明人、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次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學家、“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高效的流態化清潔煤理論與技術)團隊首席專家、江蘇省青年科學家獎、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等多項學術獎勵和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