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鄭州大學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這是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全省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學校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為迎接黨代會召開,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落實學?!皩W科建設年”重點任務,講好學科背后故事、展現學科發展成果、營造濃厚學術氛圍,現推出“獻禮黨代會 學科展風采”專欄。本期帶領大家一起領略化學學科的風采。
學科帶頭人寄語

鄭州大學化學學科帶頭人——??嗽菏?/span>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始終胸懷祖國,為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堅定不移地秉承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在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的征途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我們要以探究自然奧秘為己任,以追求真理為目標,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過程中,要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才能為人類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歷史沿革
化學學院(原化學系)始建于1956年,是原鄭州大學建校伊始設立的三個系之一。著名化學家劉椽、徐墨耕為代表的奠基者及來自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等著名高校選派的一批骨干教師,為化學系的創辦作出了卓越貢獻。



左為劉椽,右為徐墨耕

鄭州大學化學系(現位于南校區)
上世紀80年代前后,車得基、王文祥、嵇耀武、李相魁、吳養潔、龐錫濤、劉長讓、郭彥春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優秀教師在化學系執教。化學系堅持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研究開發的一批科研成果,如氨合成球形催化劑、MSQ脫硫催化劑、溶劑法提取凈化鞏縣風化煤黃腐酸、冠醚合成新方法、銀鍍層溶解液研究、新藥鹽酸氟桂嗪的開發與研制等項目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國家發明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現狀
2017年和2022年,化學學科兩次進入國家“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進入發展快車道。近年來,學科匯聚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項目入選者、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等高層次人才20余人。獲批建設特種功能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建煉焦煤資源綠色開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牽頭組建河南省實驗室——平原實驗室。擁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學院現有實驗室面積近3萬平方米,建設有大型儀器服務共享平臺,設備總價值1.5億元。近5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人才項目20項,國防科工委軍工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8項;發表SCIE收錄論文2000余篇,高被引論文150篇;獲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
建設成果
(一)深化科教融合培養拔尖人才
針對新時代對化學拔尖人才培養的要求,立足地方高校實際學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踐行“三全育人”理念,2018年獲批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2021年順利通過驗收。建立健全個性化育人機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化學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2021年,“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入選教育部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成為河南省全部基礎學科中率先入選的拔尖學生培養基地。2024年,成功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101”計劃,加快構建具有鄭大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高質量培養體系。

唐本忠院士指導拔尖學生參加學科比賽并錄制視頻

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總決賽特等獎

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一等獎

2023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積極探索建立了化學專業“一制三化”(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培養機制,為拔尖班學生1對1配備高水平科研導師,使學生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科研全過程訓練。從拓寬實踐平臺出發,充分利用化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重點實驗室等育人平臺與科教資源,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在導師帶領下,拔尖班學生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工作,5年間協同改進化學教學實驗項目16項,參與發表高水平教學論文10余篇,充分實現了“科研反哺教學”。在實踐育人方面,拔尖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學科競賽中先后獲得國家級獎勵10余項,體現了學院學生扎實的化學功底和卓越的創新能力。2023年7月,鄭州大學“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首屆拔尖班學生畢業,全班18名學生中,16名獲得免試推薦研究生資格,全部進入985高?;蛑锌圃核瘜W相關專業繼續深造,1名學生通過推薦制選拔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拔尖班深造率達94%,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班級”。
(二)師生兩代院士,化學精神相承

吳養潔院士

吳養潔院士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證書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66載言傳身教中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他就是鄭大化學的旗幟、河南省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吳養潔教授。1958年7月,吳養潔先生在莫斯科大學獲得蘇聯有機化學副博士學位后回國。當時,鄭州大學作為建國后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需在全國高校抽調許多專家、教授來到鄭州進行援建,牢記祖國培養之恩的吳養潔抱著“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來到鄭州,開始了往后六十余載的科研、教學生涯。

吳養潔院士與丁奎嶺院士

丁奎嶺院士和??嗽菏靠赐麉丘B潔院士
吳先生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機化合物分子內、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眾多新的證明,闡明了其作用規律,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2003年,75歲的吳養潔先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高校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年過古稀的他,學術目光仍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在吳養潔院士迎來80大壽時,還有創立“崔-吳偶聯反應”的驚世之舉。
96歲的吳養潔先生已經在鄭大從教超過一個甲子,先后培養了8名博士后、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碩士研究生,為國家和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丁奎嶺院士和??嗽菏?,已成為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兩代院士,薪火不息,這是鄭大化學精神的最美傳承。
(三)十年潛心磨劍,一藥天下俱知

阿茲夫定獲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金獎
他扎根河南故土,潛心躬耕二十年,堅持研發中國自主的創新藥物,在新冠肺炎治療中貢獻了中國力量,也在創新藥物的版圖上留下了閃亮的“鄭大印記”。他就是阿茲夫定發明人、鄭州大學化學學科帶頭人——常俊標院士。

常俊標教授親自服藥參加試驗并抽血查看藥物在體內分布情況

阿茲夫定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原研藥的研發周期動輒數十年,我們熟知的抗新冠病毒、抗HIV病毒藥物“阿茲夫定”從基礎研究到獲批上市,歷時18年。阿茲夫定的研發始于2003年。為了解決核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的耐藥性和不穩定性,??私淌谘芯繄F隊合成了兩、三千個類似的化合物,阿茲夫定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團隊發現了阿茲夫定對HIV病毒的活性,于當年提交了化合物專利申請。2009年獲得專利授權,2011年實現專利轉讓,2013年開始臨床試驗。2020年2月,用于治療HIV的阿茲夫定被發現可以抗新冠病毒,同年4月便被國家藥監局批準直接開展Ⅲ期抗新冠病毒臨床試驗。2022年7月25日,阿茲夫定片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用于治療新冠肺炎。這是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獲批上市且唯一納入新冠診療方案的新冠口服藥,為我國科學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撐?!翱拱獭⒖剐鹿谒幬锇⑵澐蚨ǖ陌l現和新機制”入選國家“十三五”物質科學前沿13個重大進展之一。
(四)堅守綠色催化,30年初心不改
“尼龍6”是尼龍材料中應用量最大、應用范圍最廣的產品之一,可廣泛用于紡織業、汽車業、電子制造業等,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但上游原料環己烯的制備需要特定催化劑,其制備技術在當時被日本旭化成公司壟斷。1995年和2005年,旭化成曾先后兩次將生產技術轉讓給我國并收取高達數十億人民幣的“技術轉讓費”,并定量供應,嚴重制約了我國相關制造業的發展。

2010年9月,利用本技術首次在我國實現了苯制環己烯工業化

成果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中石化聯合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

劉壽長教授入選新華社“中國網事·感動2020”年度人物
化學學院工業催化研究所從1998年開始研究苯選擇性加氫制環己烯催化技術,歷經劉壽長、劉仲毅教授兩代人、二十余年的努力,自主創新,在催化劑、反應工藝、工程化及工業化成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發明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苯制環己烯技術。2010年完成苯制環己烯整體技術工業化后,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天津、重慶等省市建成裝置30余套,年產能500余萬噸,新增市場占有率100%。這標志著在此領域真正解決了“卡脖子”技術難題,打破了國外壟斷。至2020年,團隊已研發4代催化劑,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五)科研百花齊放,學術碩果累累
化學學科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頂天”瞄準基礎研究前沿,“立地”對接地方產業創新鏈條,在“四個面向”指導引領下,始終堅持走在科技創新的第一線。

國家基金委對臧雙全教授團隊工作進行報道

臧雙全教授獲河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杰青”臧雙全教授領銜的團簇科學團隊,以解決納米材料的深層次構效關系的瓶頸問題為目標,在國際上率先發展了幣金屬團簇定點修飾和定向組裝的策略,開發出系列團簇基新型功能材料,形成了以發光、催化、軍工、醫學診療等應用牽引的特色團簇基研究方向。

藍宇教授

“機制導向的精準合成”發表系列高水平論文
“萬人領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優青藍宇教授領銜的理論計算化學團隊,使用超級計算機作為工具,基于量子化學計算手段直接觀測一個分子的結構、組成、性質,從而能夠從微觀層面認識一個有機分子在反應中轉化的全部歷程。通過分析中間體、過渡態結構和性質,對有機反應進行調控,使有機化學不僅停留在“動手嘗試”這一層次,而是通過理論計算指導和設計新的合成反應。

付永柱教授
“萬人領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付永柱教授,青年長江學者陳衛華教授、郭瑋教授等組成的新能源化學團隊,聚焦下一代二次電池體系、二氧化碳化學轉化、鈣鈦礦光電器件等方向,打造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能源化學。設計新型可持續的高安全性儲能材料,構建未來電池新體系,設計新型光電催化材料和器件,實現高效二氧化碳轉化。

呂超教授
“長江學者”呂超教授團隊針對聚合物材料在服役過程受不同誘因如光、熱、氧氣、濕度、輻射等觸發不同老化途徑,影響材料的穩定性及功能發揮這一問題,建立起化學發光監測聚合物降解過程和通過二維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調控自由基反應路徑的方法,為聚合物的合理設計提供依據。
截至2024年5月,化學學科ESI學術排名全球46位(0.241‰),國內高校排名18位,自然指數排名全球37位,國內高校排名25位,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19位,在一代又一代鄭大化學人的接續奮斗下,學科在實踐中創新,在發展中突破,向著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