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王建教授、陳雪梅教授與江冰副教授團隊合作,總結了近年來納米酶在缺血性卒中和創傷性腦損傷應用的最新進展并形成綜述文章。
缺血性中風和TBI是由腦部血流突然中斷或外力沖擊導致的腦損傷,這類傷害通常會引起活性氧(ROS)的大量產生,進而導致細胞死亡和腦組織損傷。傳統的ROS清除酶由于半衰期短和不能穿越血腦屏障的局限,使得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受限。相比之下,納米酶模仿自然酶的催化功能,具有成本效益高、穩定性好及易于儲存等多項優勢,使其在疾病診斷和治療干預中優于自然酶。同時由于其靈活的可設計性使其能夠通過特定的靶向基序修飾具備穿越血腦屏障的能力,從而直達病變部位。文章對納米酶的活性類型、作用機理、遞送途徑、結構特征等進行總結,并對納米酶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臨床應用前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總結,展望了其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領域的廣闊發展潛力。
該研究成果以“Nanozymes: Potential Therapies f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verproduction and Inflamm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為題發表在國際納米醫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CS Nano》上?;A醫學院2020級本科生楊云帆和第三臨床醫學院2020級本科生李梓湘等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原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4c0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