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王喜梅教授團隊在半側顏面萎縮治療技術方面取得積極進展。該團隊創新性技術“脫細胞真皮基質仿韌帶修復聯合數字化評估”,為罕見病半側進行性顏面萎縮(PHA)提供了精準、安全且長效的修復方案。
半側顏面萎縮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罕見病,會導致單側面部皮膚、軟組織甚至骨骼出現進行性萎縮,嚴重影響患者容貌和生理功能。傳統治療方法存在多次手術、術區臃腫等問題。如何減少手術次數實現容量填充與結構重建,是一大醫學難題。
王喜梅教授團隊自2005年開始對此病的臨床研究。在100多例診療經驗的基礎上,團隊創新地提出“兩階段修復”策略。在一期手術中,團隊借助術前數字化 3D掃描與建模,精準鎖定面部缺損區域,將脫細胞真皮基質(ADM)仿照韌帶結構,分層固定在關鍵解剖位點,這一操作既能填補缺損,又能重建面部支撐層次;二期手術時,則在脫細胞真皮基質構建的穩定框架內進行自體脂肪移植(AFG),讓面部形態更加自然美觀。
通過3D數字化評估,脫細胞真皮基質植入位置、體積和厚度與術前設計高度契合,實現精準修復;仿韌帶錨定技術讓填充區域能隨表情自然運動,呈現出良好的動態效果;脫細胞真皮基質吸收率低、穩定性高的特點,術后半年手感逐漸變軟,且不會出現移位、感染等并發癥;手術次數少,1 - 3 次就能完成治療,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此次研究納入8例輕中度半側顏面萎縮患者,臨床成果顯著。術后,患者患側與健側體積差異明顯改善,患者面部對稱性顯著提升;所有患者均未出現過敏、感染或因脫細胞真皮基質吸收導致的形態塌陷,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患者在術后社交自信明顯提升,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實現了心理層面的重建。
研究成果以“Treatment of Mild-to-moderate 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 by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Combined With Preoperative Digital Evalu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整形外科期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上。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期刊與《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同屬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官方期刊,以臨床創新性和可讀性聞名。此次研究是全球首次報道脫細胞真皮基質仿韌帶修復技術用于半側顏面萎縮,期刊主編稱贊其為罕見病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論文鏈接:
https://journals.lww.com/prsgo/fulltext/2025/02000/treatment_of_mild_to_moderate_progressive.64.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