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毅教授團隊聯手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張澤民院士等合作團隊,在國際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single-cell atlas reveals immune heterogeneity in anti-PD-1-tre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論文。
在世界范圍內,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作為肺癌的主要類型,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均居高不下,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已然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臨床研究證實,PD-1單抗免疫治療聯合化療的新輔助免疫治療方案在NSCLC中取得了優異療效。約60%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方案后達到主要病理學緩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 MPR),其中大部分患者達到完全緩解。盡管如此,NSCLC新輔助免疫治療仍存在兩大亟待解決的臨床需求:(1)約40%患者響應性較低,且其耐藥機制尚不明確;(2)約20%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后出現復發情況,而目前尚缺乏可精準識別高復發風險患者的生物學標記物。
在本項目中,研究團隊運用scRNA/TCR-seq技術,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新輔助免疫治療后的免疫微環境異質性,展開了系統性剖析。一方面,該研究對腫瘤微環境免疫細胞亞型進行聚類分析,成功識別出新輔助免疫治療后的5類免疫微環境亞型;通過深入研究,發現了免疫調節性T細胞(Tregs)的富集與低緩解率存在顯著相關性;此外,研究還揭示了化療可激活一部分自然殺傷細胞(NK)參與對腫瘤的直接殺傷。另一方面研究圍繞T細胞受體克隆擴增展開進行深度研究,在對non-MPR(非主要病理緩解)患者的分析中,識別了兩類具有潛在不同耐藥機制的non-MPR患者,這一發現為后續針對不同耐藥機制的患者,制定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本研究通過多維度深入探究,系統闡述了NSCLC患者在新輔助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后的免疫微環境異質性,明確揭示出患者在耐藥機制方面的潛在差異,并開發出科預測患者復發風險的新型生物學標志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與轉化價值,有望為NSCLC患者帶來更多生存希望,推動腫瘤治療領域的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張毅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楊黎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和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291-0
